经典碑帖:黄庭坚《发愿文卷》(附长卷)

 

黄庭坚《发愿文卷》,无书写年月,原墨迹为手卷。结体平正,中宫疏朗,字字独立,显得呆板而缺乏内在的有机联系,整幅作品显得稚嫩朴拙。

黄庭坚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和思想家,以诗词和书法名世,他是一个既有创作个性而又有独到见解的作家,生前与苏轼齐名,死后被推为“江西诗派”“一祖三宗”中的三宗之首。

对于他诗、词和文学理论的评价,历来多有争议。有的人对他的诗词十分推崇,同为江西诗派的陈师道认为黄庭坚以诗为词,极天下之工。在今代的词人里只有秦观能与之并论,唐朝诸人的成就已经赶不上了。而有的人却认为他的诗词晦涩难懂,因为他喜欢大量使事用典,而又力避陈熟,务求新奇。讲究法度,尤其对诗歌的音律、句法、结构极为讲究。他喜欢作拗律,故意改变律句的平仄,改变诗句的节奏和语序组织,使音节和文气不顺畅不平衡不和谐,给人以奇峭倔强的审美感受。意象的构成组合上追求的创新。这些都给人以陌生化的、与众不同的感觉,这使他的作品不同于唐诗的圆润自然,情韵丰沛,而显出理性的思索和文人的书卷气息。

王若虚对黄庭坚的诗有过一段比较中肯的评价:“山谷作诗有奇而无妙,有斩绝而无豪放,铺张学问以为富,点话陈腐以为新,而浑然天成、如肺肝中流出者不足也。次所以为追东坡而不及欤!”(《滹南诗话》)。人们对其评价的相关之大,在其他有争议的作家身上是不常见的。虽然对于黄庭坚的看法有诸多不同,但不可否认的是,他对于当时以及后世文人的影响在同时代的文人中却是无人能及的,且不谈他被江西诗派派为“三宗之一”,就连稍后一些有成就的诗人如陆游、杨万里也承认早年受到他文学理论的熏陶,他的文学理论的影响还一直延续到清代。

黄庭坚《发愿文卷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