王铎临《圣教序》,时年34岁,是其存世最早期的作品之一
王铎(1592-1652),明末清初大臣、书画家。字觉斯,一字觉之。号十樵、嵩樵,又号痴庵、痴仙道人,别署烟潭渔叟。孟津(今河南孟津县)人。
《为景圭先生临圣教序册》是王铎存世的最早期的作品之一,也是所见王铎最早的一件临《圣教序》的书作。对于临古,王铎是扎扎实实地下过苦功的。其13岁时,临摹断本《圣教序》已达“字字逼肖”的地步。到了34岁(1625)所节临的《为景圭先生临圣教序册》,与原碑拓相较,虽然亦以原帖为圭臬,但用笔厚重,筋骨内含,时有自己的笔意融会于其中。据现今流传的王铎书作看,四十岁之前的临书作品,《圣教序》几乎占有半数,而在自己创作的行书中,也基本不出《圣教序》范围。王铎于《圣教序》实用了大半生的心力。 王铎对于二王、对传统精神,审美观念的理解,是独步一时的。有时会觉得他的临古是一种对二王的轻率发挥,可是当拿出原帖仔细比较时,又觉得没有一笔不是二王,从形到神的模仿,精微至极。此时期对二王的临摹,实为王铎一生艺术创造的基础所在。
王铎独宗羲献、东晋,更推崇颜真卿、米芾。他一生不厌其烦的临摹晋唐名迹,几可形容为汗牛充栋;然而他也留下了许多“仿米”之作。这“仿”的微妙处就在于他总结米芾学二王的经验——“不规规模拟”,而开始了一种创造性突破的努力,为自己的创作找到出路。 故一切的变化便可以说是在这些“仿米”之中氲氤孕育起来。 综观其临古书迹,横卷或册页形式是作较忠于原帖的临书;而狭长条幅的形式是作表现 式的临书,但不论哪一种形式,王铎并不斤斤于点画的逼似,有时也不汲汲乎体势的模拟, 故我们可知其“临”的概念便是如此。也就是他的“临”古人,不是一味的照临,而是透过自己对法帖深邃的体悟,以自己的天份与功力去求得神似,去求得蕴含在帖的内部与深处的精神。把自己对书法艺术的理解和认识,与古人的溶汇碰撞后得以再创造的艺术升华,这里所谓的“临”,实际是再一次的创造。 临写法帖,在此之前恐怕很少有人敢像王铎这样!不仅能深入传统,同时敢勇于否定传 统并创新,把磨练技巧和否定法度当日课,甚至到了蔑视技巧的程度而表现为一种超越技巧的高度追求。然而王铎一生处在“入帖”与“出帖”的矛盾境况之中,由于对传统的过分迷恋,使他的创新有“向后转”的趋向。虽然心智高远,终于受到局囿。
明季书坛盛行姿媚秀逸而缺乏刚健雄浑之书风,当时以王铎、黄道周、傅山为代表的一派提倡取法高古,以振流俗萎靡之风。随唐以后的书家,则主要创立个人风格,王铎深明此 理,他不泥于古法、成理,而刻意融合新机,别开生面,终于形成了自己的特色,又提出了响亮的“书不宗晋,终入野道”口号,并且精心博古而能自出新意,与当时所盛行的董派书风迥然不同。不仅威震明季书坛并波及日本等异帮邻国,在中国书法艺术的发展上,作出了突出的贡献!王铎的成功,值得我们深思。 (节选网络)